您所在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渭河文化>渭河流域的航运文化
渭河文化

渭河流域的航运文化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史前期的新石器时代,渭河沿流便有舟楫这一水上运输工具。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船形器、宝鸡北首岭文化遗址出土的船形陶壶便是渭河流域航运历史的佐证。夏、商、周时期,渭河沿岸的人们便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夏朝时,渭河沿岸的舟船使用相当普遍,如夏禹治水,疏决梁山、开凿龙门时,曾“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商朝末期,周文王娶有莘氏之女时,曾“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即在渭河中游建造舟桥,供人过往。舟桥是以大型木船作桥脚,上铺木板而成的浮桥,说明商末周初在渭河境内居住的先民,已具有相当的造船能力和较高的技艺水平。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能将大量的兵卒车马运过黄河,充分说明周人造船技艺的高超和驾船技术的娴熟。春秋时期,居于陇山沿侧的秦人为攻戎救周,曾在汧水中利用“舫舟”转运军事物资。公元前647年一公元前646年,渭河流域东部的晋国发生饥荒,向建都于渭河之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的秦穆公求助。秦穆公慨然允诺输粟于晋,“以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幅壮观的景象:在渭河、黄河、汾河这一千里漫长的水运线上,舟船相继不断,仿佛进行一次战役。《左传》把这场在渭河航运史上蔚为壮观的航运行动称为“泛舟之役”。这在渭河乃至中国水运史上是一次规模浩大的航运活动,充分显示了定居于渭河流域的秦人有规模化的远航能力。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在记述天下水道时,曾说梁州贡赋可利用嘉陵江、汉江,转褒水,再经一段陆运,又利用斜水转入渭河、黄河达于夏朝的都城。荆州的贡赋,可利用汉江、丹江,再经过陆运转入洛河后入于黄河,亦至夏朝都城安邑。

       秦、西汉、隋、唐等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渭河流域建都,大举航运根食、贡赋,使渭河水运业断断续续鼎盛数百年。五代以后,国都东移,渭河平原虽然再没有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但军事和救灾物资的水运陆转仍持续不断。特别是商运和民运,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以后。

上一篇:古代渭河航运

版权所有:陕西渭河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3430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