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渭河文化>渭河流域的漫漫古道
渭河文化

渭河流域的漫漫古道

渭河平原的东边是华山和黄河,南面是巍巍的秦岭,北面是一带北山。山高险峻,阻隔南北,渭河流域的先民经过不断探索,利用峡谷河流形成了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等古道。这些古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一、子午道

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在渭河平原的起点都是在西安至眉县、宝鸡一线上,这四条古道向南穿越秦岭,终止在西乡、汉中、勉县一线上。在西乡汉中勉县一线上又向南修建了三条古道,自东向西分别为: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汉书》云:“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的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古长安南下,人今长安区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沣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沣水河谷,溯谷南行至子午关。子午道至少在秦以前就已被人开凿,并加以利用。汉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重新修通了子午道,这时的子午道是由长安边的子午峪进入秦岭,在今天的陕南汉阴县出;到了南朝梁时,因为子午道沿途的桥梁太多,很易损坏又不易维护,于是人们又另开新路,在原来的道路上向西南变道,改从今天陕南的西乡县出。有关子午道的历史事件确实很多,大部分与战争有关,整个子午道雄关险隘和古堡营垒比比皆是,由北向南的重要关隘有石羊关、夹领关、高关、腰领关、五谷关、饶凤关。

三国的时候,子午道和贯通秦岭南北的几条栈道一样,是蜀魏交战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战场。不管是魏国还是蜀国,只要控制栈道,并在栈道出口建立根据地,在军事上就明显占据优势,并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战争的烽烟散去,子午道又成了经济大动脉,来往的都是和平的居民和商旅,流传的也大多是浪漫或者是其他内容的故事了。“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就是描述发生在子午道这条路上的景象。唐天宝年间,四川涪州向朝廷进贡荔枝就是走的这条通道。当时,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专门颁旨开辟的,要求荔枝从四川涪州置“专骑传送”经荔枝道、子午道直达长安。荔枝道全程原来是1000多公里,后经岁月变迁,现在线路已缩短为380公里


二、傥骆道

傥骆道北口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秦岭北麓,南口位于汉中市洋县的秦岭南坡的傥峪,连接两个峪口的山中小路就被称为“傥骆古道”, 全长240公里。相比其他几条古道,傥骆道是古代渭河平原到达汉中的捷径。这条路辟于秦朝,汉代将其开拓成为干道,汉魏时期因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了一条“战道”。宋程大昌《雍录》记载:“骆谷关在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有路可通梁州。汉代开始名为骆谷道。魏少帝正始二年(241年), 曹爽伐蜀,自此道入。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围长安,由此路出。"钟会攻蜀走的也是这条道。蜀将姜维虽与魏将曹爽多次在此道交锋,但他一直没有完成诸葛亮统一中原的遗志。后人写诗感叹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安史之乱中唐明皇是从这里逃到成都避难的。白居易写诗叹道:“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公元784年,唐德宗为避朱温、李怀光乱,由此道逃往汉中。唐广明元年(880年)僖宗因黄巢攻占长安,亡命蜀地走的还是傥骆道。著名诗人杜甫带领全家入蜀,回长安走的也是这条傥骆道,诗圣于往事不堪回首,在此写下《绝句》: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笔调凄凉而哀怨,既说世道艰难,也说道路之险。

 傥骆道整条道路山高谷深,野兽出没,没有人烟,绝非坦途。唐代中叶以后,这条道路上设立了驿馆,成为一条驿道。一些文人和百姓为了取其近便,也都在这条险路上走过。李白出川走的正是傥骆道。杜甫、岑参、元稹、白居易、韩琮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又可谓是一条“文道”。岑参有首《出骆谷》诗,在他的眼里傥骆道是这样的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不过,总的来说傥骆道确实是一条险道,傥骆道北段的道路一直是沿着太白山南侧迁回,在崖壁间和茂密的丛林中上上下下穿行,不仅如此,林中生长着毒虫和有毒植物,还有经久不散的瘴气,让人谈之色变。当地人都称之为“黄泉路”。

傥骆道上的几处地点,主要是周至驿、周至境内的佛坪老县城、厚畛子。围绕着傥骆道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处死,处死的是她的替身,当兵变的部队前脚从傥骆道去了四川,杨贵妃后脚也取道傥骆道,再沿汉江水路入长江到达扬州,最后漂洋过海去了东瀛。


三、褒斜道

褒斜道位于汉中市北50公里,是古代连接渭河流域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公里。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斜道开凿建成,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


四、陈仓道

陈仓道是古时渭河流域通向汉中的咽喉要道。从汉中向西再向北,经勉县进略阳、柴关岭人凤县,翻越秦岭大散关,至宝鸡陈仓。它北沿塔河,南连嘉陵江,沿途山高水险,时而扶摇上云霄,辗转峰回下幽谷,延绵800余里。车行万丈深渊之端,人走摩天峭壁之侧,行走十分艰难。当年,刘邦率先人关中,本应为关中王,无奈自己实力太小,只能韬光

养晦地听从项羽的调遣,去汉中为王。在人汉途中,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烧毁了当时从渭河流域到汉中的唯一通道“褒斜道”。一表对霸王项羽的服从,二为防止项羽追杀。项王见刘邦如此,便放松了对刘邦的防范。从此刘邦得汉中、四川两个肥沃的盆地,拜韩信为大将,拢人才、重农耕、研军事,实力天天见长,羽翼日渐丰满。然而刘邦的政治野心

始终没有消退,在实力大增的同时,悄悄地实现着夺回关中的计划、照韩信的计谋,他一面派樊哙率百余人装模作样地维修“褒斜道”, 麻痹渭河流域的西部守将章邯,章邯见刘邦仅派少数人修理“褒斜道”,笑曰“当日尔等自毁出路,如今仅派百余人修复,何日才能完工啊!”于是放松了对刘邦的防备;一面由韩信率主力部队从陈仓道夺取陈仓,灭章邯、董翳、司马欣,重新拿下关中,演绎了流传至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在咸阳建立起了汉朝。遂使陈仓道历史有名,也使得汉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



五、金牛道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 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称“南栈”, 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称“天府之国”, 两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线通称“蜀道”或“秦蜀栈道”, 金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最早记载这个故事和提出金牛道之名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太平御览》卷八八八《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上一篇:渭河流域的古代遗址

版权所有:陕西渭河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3430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