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渭河文化>渭河流域的丝路文化
渭河文化

渭河流域的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堂邑父和百余名精通骑射的士卒、向导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前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通西域之行。这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渭河流域及其他地区的丝绸等物已远销西域各国,但中间却经过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辗转贩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从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安息、身毒等国,后来,这些国家纷纷遣使至长安报聘,建立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同时西汉王朝不断派遣使者到西域各国进行政治和贸易活动,“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与此同时,各国使者和商人也不断前来长安。

渭河平原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张骞两次出使前后20余年,“跋历山川,踰越险阻”,足迹遍及数十国,旅程数万里。司马迁和班固都把他开辟的中西国际大通道的壮举誉为“凿空”。史学家用“凿空”二字记述了张骞西域之行的显赫功业。

自古迄今无数文人礼赞的汉中郡城固人张骞,确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他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西汉从西域各国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葱、胡萝卜、蚕豆、黄瓜之类的东西,尤其是高头大马,让西汉武帝甚是欢喜。而汉朝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打井、冶铁技术先后都传到了西域。这样一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影响。

二、丝绸之路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中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赛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一)丝绸之路所经路线

丝绸之路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至渭河流域)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至张掖。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或怛罗斯。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越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越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碎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三道。

(二)文化交流

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恒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成停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批马尔,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三)宗教交流

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该教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人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寺庙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仅平乱,后赐紫衣袈装。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袄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上一篇:渭河流域的长安八景

版权所有:陕西渭河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3430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