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渭河文化>史前文明发祥地——半坡人
渭河文化

史前文明发祥地——半坡人

人类逐水而居,由山区采果、狩猎生活,向平原进发,过起渔猎农牧生活,蓝田猿人也进化到半坡人了。生活在渭河支流浐河岸边的半坡人,所创造的文化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6000多年。遗址于1953年春季被发现,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做了详细调查,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年秋季至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有1万平方米。在发掘的半坡村遗址上,于1957年冬季建成了我国当时第一座规模最大的遗址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开放展出。半坡遗址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西安著名博物馆旅游点。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半坡遗址的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遗址分为居住、墓葬、制陶3个区,发现比较完整的房屋遗迹46座,圈栏两座,储藏东西的窖穴200多处,烧制陶器的窑址6座,成人墓葬174座。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达万件之多,此外还有兽骨、果核、腐烂的粟米等。据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分析,半坡近山、依原、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半坡先民从事农耕、打鱼、放牧、狩猎。半坡人以农耕和渔猎为主,他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蓝田猿人望尘莫及的。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半坡人的食品除果类、肉类外,已经有了粮食。他们学会了纺织,身上穿有衣服;学会了造屋,可以抵御风寒;学会了制陶,生产出许多生活用品;学会了绘画,有了艺术形象;学会了在器物上用符号记事,有了文字的萌芽;学会了制作装饰品,美化了生活。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和大量的出土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半坡先民当时生产和生活的情景。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用石、骨两种原料制作。石制工具有斧、锛、凿、刀、铲、镞、杵、锤、纺轮、磨棒、磨盘、刮割器、敲砸器等。骨制工具主要有刀、匕、针、鱼钩、鱼叉等,其中鱼钩上锐利的倒钩和鱼针上细小的针眼,十分精美。此外,还有陶制刮割器和陶锉等。

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按造型分类,有盆、碗、壶、盘、盂、杯、瓮、瓶、罐、钵、甑等;按用途分,有饮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按质料分,有细泥陶、粗砂陶、细砂硬陶三种;按颜色分,主要是红色陶,其次有灰色陶和黑色陶。不少陶器上有各种花纹图案和动植物形象,彩绘颜色以红底黑花为主,形状以几何图案最多。出现了直线纹、波折纹等线形图案,方格形、三角形、条带形的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特别是口衔双鱼的人面形、张大口的鱼形、奔鹿形等生动的动物画面,他们用铁矿石和氧化锰等天然原料着色,显示出很高的绘画艺术水平。有些陶钵口的外沿部分,刻画着x、+、1、V、x、K、V等22种符号,可能是半坡人用来记数、记事的标记。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说明半坡人已学会编席和织布,衣着有了很大的进步。

半坡人装饰用品种类很多,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出土文物中有陶环、石环、石珠、骨珠、骨笄、玉环、玉璜、玉耳坠等,还有蚌壳穿孔制成的佩戴物。在一个少女腰部发现了许多用骨珠串成的珠带,是一件罕见的精致艺术品。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按结构形式分为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门都向南,便于采光。房子中间有一个灶坑。房屋主要建筑材料是草泥土和木料,屋顶草泥土覆盖较厚,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房屋旁多有一个或几个储藏粮食或其他东西的圆形袋状和长方形圆角窖穴。围绕着居住区的有深5~7米,宽6~8米,现存长度300多米的围沟,可能是防御设施。

半坡人的墓葬区,展现了先民们的埋葬习惯。成人死后埋葬在村落北部的公墓里,埋葬形式有单人仰卧伸直葬、俯身葬、二次葬、二人或四人合葬等,也有个别屈肢葬,随葬品中最多的是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夭折的小孩采用瓮棺葬,将尸体装入一个大型陶瓮里,口上盖一陶钵,钵底凿一小洞,成群或单独埋在住房旁,不进公墓,一般没有随葬品。

半坡人的制陶区,保存了完整的烧制陶器的横穴窑,其由火膛和窑室等部分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陶瓷窑遗址之一。

从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可以看出,关中地区自蓝田猿人的旧石器时代起,在经过数十万年之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也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揭开了我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为商、周生产力的发展和西安成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条件。

陕西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比较有名的还有宝鸡北首岭遗址、长武县泾河畔下孟村遗址、渭南县临渭区史家遗址和临潼区姜寨遗址等。其中1972-1979年发掘的姜寨遗址比半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万多件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有最早的黄铜片和最早的石砚等绘画工具,姜寨的彩陶符号也更有规则,更加显出原始文字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发掘的何家湾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骨雕人头像,是极为罕见的原始雕刻艺术珍品。

陕西境内的龙山文化遍布渭河流域,上述姜寨遗址中就包括龙山文化堆积层,但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市长安区客省庄遗址。最近在渭北的三原县邵家河村亦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这表明它在陕西分布很广。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要特征,距今约为四五千年。但陕西龙山文化还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以灰陶为主,黑陶甚少,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建筑。客省庄二期文化有10座房屋遗址,都分内外两室,中间有通道,平面呈“吕”字形。


龙山文化产生于父系氏族时期,那时私有观念、贫富差异都已产生,随之出现了父权制和军事民主酋长制,自此,原始社会开始走向解体。恩格斯说,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我国的英雄时代就是所谓的“三皇五帝”时期。因此,陕西龙山文化上限应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相对应,下限应与夏文化和早期周文化有直接的联系。

上一篇:渭河基本情况简介

版权所有:陕西渭河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3430号-1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关闭